期刊如何高质量发展?这场论坛有参考答案

[来源:华声在线]

全媒体记者 黄煌 通讯员 陈艺媛

新时代党刊如何进一步增强传播力?薄薄的一本《三联生活周刊》如何从杂志摇身一变为提供音视频课、数字刊、有声书、播客等多种形式的“三联中读”?21日-22日,由中宣部出版局、中国期刊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在长沙举办。在21日上午的主论坛上,来自《哲学研究》《人民文学》《新湘评论》《探索与争鸣》《三联生活周刊》《知识就是力量》和中国科协科技创新部、中南大学等单位的代表围绕如何让期刊高质量发展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如何提升党刊主题宣传能量 这里有亮点

建设文化强国,期刊业肩负重要使命。如何在新时代下使党的创新理论得到更好阐释?《哲学研究》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促进编研素质提升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研究》主编张志强表示,《哲学研究》注重作者队伍建设,持续加大青年学者支持力度,坚持用党性锤炼人才,为党培养人才。充分发挥期刊编辑部党支部编研融合的优势,以党建促进编研水平提升,同时进行跨学科学术研究,探索“科技+哲学”的研究新路。

融媒体时代,如何追求能量和流量的平衡,是摆在党刊主题宣传面前的新课题。湖南期刊协会会长、新湘评论杂志社社长、总编辑贺弘联认为,主题宣传的能量关乎媒体的生命力,流量则关乎媒体的生存力,“能量是流量的传播基石,流量是能量的传播追求。”

他分享了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鲜活的理论阐释是最大的能量要诀;创新的融合表达是最好的流量密码;前置的技术思维是最强的传播阀门。他认为,“党刊主题宣传要实现‘出彩’‘破圈’,特别是要想深入影响‘Z世代’‘网生代’群体,就必须转文风、转观念、创新表达方式。”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刘兴平则指出,目前SCIE(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我国科技刊绝对数量少,产量不足等现状,他提出要增加期刊数量,进行学科布局,鼓励科学家办刊,做强中文期刊等具体举措建议。他认为,“科技专刊体现文化软实力,在科技强国大的背景下,需要期刊界携手发力。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

如何加速传统期刊创新转型 这里有经验

《人民文学》1949年创刊,是我国第一份文学期刊,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和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在现场以“守正创新如何落地——文学期刊的使命与担当”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他表示,守正就是守命脉,创新就是创未来。《人民文学》坚持与人民同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寻找潜在读者,同时大胆创新,比如走进直播间,同广大读者互动,与读者建立全链条互动。“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为主业、以合力为动能,是《人民文学》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守则。”

作为一本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成长起来的学术期刊。《探索与争鸣》将“与大时代同频共振与青年学人共成长”作为办刊使命。《探索与争鸣》主编、编审叶祝弟说,今天是一个急速变化的“大时代”,又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微时代”。如何“立足世情国情,瞄准重大命题”,在本土性与世界性之间,建构和彰显中国学术的主体性,是摆在学术期刊面前的时代课题。编辑部搭台,青年学人唱戏,2022年起,《探索与争鸣》杂志社每年举办全国优秀青年学人论坛,每届15场,完全由青年人自主报名、自主策划,自主组织。“学术期刊编辑在大时代里,既要‘春江水暖鸭先知’,更要努力‘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面对广告代理收入2年内从7000多万到不足1000万,《三联生活周刊》开启了大刀阔斧的媒体融合改革,也迎来了喜人的成绩。2017年,三联中读app上线,“2019年互联网新媒体收入达到了总收入的61%,看到了可以在互联网时代生存下去(的可能)。去年的利润比辉煌时期翻了一番,这是(三联)互联网时代转型的结果。”《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在主论坛上分享了成功经验。

“传统媒体的转型融合路径,要用两条腿走路。”一条路是+互联网,让杂志整体互联网化。“当发行没有报刊亭了,你能不能在网上找到新的报刊亭”。另外一条路是互联网+ ,“用互联网方式生产内容。”如今,三联内容出品平均一天有3篇10万+。“期刊要在以互联网为发行渠道的主战场中站稳,在公域流量里获得生成优质内容的机会,在互联网环境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私域流量。”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社长、主编郭晶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分享了旗下杂志社的创新发展道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姜涛则就“办好一流科技期刊,助力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他认为,一个一流的科技期刊,应坚持走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规模化发展道路,要有一流的论文做保证,还要有一流的编辑。“办好国际一流的中文期刊,是我们增进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

(一审:谢振华 二审:余画 三审:蒋玉青)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