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爱晚亭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9月22日,专业人员在对爱晚亭屋面进行修缮。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 摄

层林尽染中的爱晚亭。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爱晚亭“新装”亮相。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扫码看爱晚亭修复过程视频 陈雅婧 胡筱萍 嵇禹 制作

施嘉翔 罗妮 嵇禹 廖慧文

时隔18年,在今年8月,爱晚亭迎来了启动保护性修缮工作,于今年国庆节期间重新与人们见面。初冬,岳麓山层林尽染,气象一新的爱晚亭迎来了最美的季节。

赏亭:麓山精灵

无论是什么版本的“中国四大名亭”,爱晚亭,从来都不曾缺席。

出岳麓书院后门,即是清风峡。峡中有台地一方,接连两侧山峰。舞角展翘的爱晚亭,就坐落在台地之上。传说亭为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所建,是书院园林的一部分。

中国的园林设计讲求因地制宜,就势成景。谷地流出清泉,清风峡就有了池沼。池水清澈,水草鲜绿,名为曲涧。

游人们爱隔着曲涧远观爱晚亭。曲涧和山径之间的小片空地上,站过不知多少写生者的画架和摄影者的三脚架。

谁会不爱在这里流连呢!初冬的山林色彩绚烂,爱晚亭恰到好处地点缀在视觉焦点上。曲涧的水面如镜子,将峡内景观映在水中。上下对称,显出画面的层次和空间的纵深,并以实体感与朦胧感的感官对比,赋予了这方天地更多审美想象空间。

登台地,我们溯到曲涧的上游。一条“石濑”的小溪水声细细。若是在雨季,丰沛的溪水击打着溪石,声似鸣琴,如歌如诉,被称为“曲涧鸣泉”,是麓山一景。

越过清泉,就走到了修旧如故的爱晚亭近前。细看,“爱晚亭”匾额确比印象中鲜亮了不少。

传说山长罗典原命亭名为“红叶亭”,江南才子袁枚去岳麓游玩,一直崇拜罗典的名气,想要登门造访却被罗典拒绝。

袁枚独自游览至山腰处,见游人在亭前翘首林际,爱不忍离,直至日暮,便摘取“停车坐爱枫林晚”之“爱晚”二字以名亭。也有人称是袁枚暗指罗典不怜惜晚生。

这个故事是杜撰的。袁枚访问岳麓山是在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而红叶亭的修建是在乾隆五十七年;袁枚比罗典大了两岁,更不可能自称晚辈。

如今学界公认“爱晚”之名出于与罗典有多年交谊、时任湖广总督的毕沅。罗典《次石琢堂学使留题书院诗韵二首即以送别》诗后自注:“山中红叶甚盛、山麓有亭,毕秋帆制军名曰‘爱晚’”。

“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成天全。”坐在亭中向山上仰视,山势高俊清雅;往峡口眺望,小径蜿蜒富有幽趣。目光不断延伸,人也从有限的建筑空间跳脱出来,畅游于无边际的宇宙天地。

“高处筑亭,人可登高远眺,纵览全景;低处筑亭,可衬托山势高耸;临水筑亭,则自得倒影成趣;林间筑亭,半隐半露,则含蓄平添沉静。”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筑亭借景的法则。我们蓦然发现,这几条法则,爱晚亭竟能兼容。

对于清风峡,它在高处;对于麓山,它在低处,更别说映衬着它的这池好水、这片茂林。这大概是它能兼具点缀景观和提供观景空间这两重功能的原因吧。

不止于此,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记载“亭,停也,人所亭集也。”爱晚亭可以从多条山路通往;取道爱晚亭,又可以分别去往不同的登山路。此处有亭,便于给从多条道路上欣赏山景的游人提供休憩之处。

它的坐落之处暗合了岳麓书院到山顶的视觉轴线和人们登山的动线:为人们一路观景之中,调理视觉和体力的节奏提供了帮助,使人对前路有了更多期待和准备。

古人常言,“木秀”之地可兴“文运”。作为岳麓书院师生的重要活动场所,清风峡以秋末初冬的红叶闻名,其枫香群落是享誉世界的著名森林景观之一。枫香叶片入秋经霜,幻为春红,艳丽夺目,古人称之“丹枫”。阳光下,满峡的枫香、鸡爪槭、乌桕、盐肤木等红叶植物,与金黄的银杏、刺槐,常绿的樟木等植被绘就了大片斑斓且立体的烂漫图景。

山林的色彩因时节而变幻。在欣赏秋叶的同时,我们不由思考——为何以大红与翠绿为主体色彩的爱晚亭,四季都给人以色彩协调又生动鲜活的感受?这不仅仅是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色彩相契合。红与绿,是一对补色。在绘画时,人们善用补色可以让画作产生浓厚的色彩氛围,使其更具有生命力。

一阵喧嚣。旁边有游客走过,导游挥舞着红旗,指着爱晚亭说,古代建筑修缮常依托风水理论。这里的布局实则暗含了五行之道——三面环山,林木茂盛,属木;小溪盘绕,曲涧鸣泉,属水;坐西面东,尽得朝晖,属火;踞高台之上,奇石横陈,属土。亭梁上绘有带螺旋纹饰的花样,其颜料古称丹青,多含金属矿石。加之厅内匾额国漆工艺皆贴金箔以饰,此为金。如此,五行兼备。

空间、符号、色彩、五行……在景致中,探讨物质要素背后蕴藏的内涵额外有趣。

忆亭:地标落成

名亭的竣工不仅仅需要空间的营造,还需要时间的叠加。翻开我们携带的岳麓山影像集《两个世纪的光影》,229岁的爱晚亭承载的记忆扑面而来。

爱晚亭初建时为木亭,清同治初期改为砖砌。原来亭中曾有碑,称“二南石刻”。1911年,时任岳麓书院学监程颂万将宋代学者张轼(号南轩)和清代学者钱澧(号南园)游岳麓的诗作刻上石碑。又因罗典喜欢养鹤,并刻“放鹤”二字于碑上。

大时代的风云际会,给岳麓山留下了种种痕迹,爱晚亭是见证者。

1906年初夏,民主革命家陈天华与姚宏业在清政府的阻挠中公葬岳麓山,“送葬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观之,全山为之缟素”。首开近代英烈入葬岳麓先河。

组织辛亥武昌起义,被孙中山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的蒋翊武在讨袁失败后于广西桂林就义。1916年7月,其灵柩归葬岳麓山。

蒋翊武之后,黄兴和蔡锷又以当时国家最高规格的形式入葬。

归葬岳麓山由此成为了对湘籍革命志士一种高规格的礼遇,岳麓山传统儒释道的文化名山形象向革命英烈纪念名山形象演变。

此处亦是革命活动胜地。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常与蔡和森、萧子升等友人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

1944年,在“长沙会战”中,爱晚亭毁于日军战火。于是梁柱欹斜,行将倾圮,周遭杂草丛生,除由湖大学习斋旁一小径可至外,别无正式游路。

新中国成立后,在时任湖南大学校长李达的建议下,爱晚亭启动重修。其设计由湖南大学的蔺传新教授设计制图,一代建筑大家、建筑教育家柳士英修改审定,魏永煇教授领导施工。他们将爱晚亭修建成攒尖宝顶、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丹漆圆柱的形象。为将亭内空间腾给游人休息,亭内的“二南石刻”则移入附近的放鹤亭。

1952年,整修完毕,焕然一新。9月17日,毛泽东应李达之函请,欣然题写了“爱晚亭”三字匾额。当年国庆,李达作《爱晚亭重修记》一文,并题写了亭畔的“枫林桥”和“清风泉”二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爱晚亭经过了几次修缮、添补。毛主席草书手迹《沁园春·长沙》被刻印于藻井之内,周围描以“蝶恋花”彩绘,以传承革命精神,使得古朴的亭子更加焕发红色光彩。从那时开始,爱晚亭备受全国人民热烈追捧。人们坐着火车来到长沙,只为一睹爱晚亭的真容,与主席题下的牌匾合影留念。

逐渐地,爱晚亭已经超越了历史建筑范畴,成为了个人生活历史叙事乃至国家历史叙事的一部分。

当时不少生活用品上都有爱晚亭。湘江火柴厂出品的火柴盒贴画之一就是爱晚亭。这款日产100多万盒的火柴,还远销上海、广西等地。长沙卷烟厂推出的“岳麓山牌”卷烟,也以爱晚亭为商标图案。改革开放后,在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中,长沙分别向日本鹿儿岛市和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赠送了一个1:1复制的爱晚亭。它们扎根在异国的土地上,传递着友谊与和平的理念。

当代历史学者罗福惠曾将中国近现代重大事件的历史记忆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私人记忆或个体记忆,第二层是群体记忆,第三层是集体记忆,即一个民族国家的公共记忆空间。若以此为依据,那么,名亭究竟是谁塑造的?

大概是,每一代的“我”,每一个的“我”吧。

护亭:古亭新貌

“修了,好像又没修。”在古建筑保护领域,流传着这么一句颇具调侃意味的“最高褒奖”。如果不仔细看,游人们大概不会发现眼前的爱晚亭才经历了一场大修。

截至今年,爱晚亭建筑本体已经有18年未进行修缮。由于山中湿度大,且受酸雨影响,建筑主体结构老化、木质材料腐朽、表面油漆脱落、顶部琉璃瓦破损、亭栏麻石结构松动的情况日益明显。为保护文物、排除安全隐患,景区经过逐级申报,于今年3月获国家文物局审批同意修缮方案。

今年8月,修缮启动了。我们对爱晚亭的修复过程进行了记录。据湖湘古建工作人员透露,此次封闭修缮时间不长,但实际准备工作长达半年之久,包括前期相关材料收集,实地勘测探查,施工工序及手法的反复确认。

这次修缮的依据主要来源于现场勘察测绘,对于屋顶上繁多的构件也一一记录在册,情况较好的清洗保留,存在腐烂的情况及时更换。

作为建筑的冠冕,屋顶是中国古建筑最富艺术魅力的地方。本次爱晚亭的修缮,屋顶便是重点。爱晚亭是按重檐四披攒尖顶建造的,整个亭子因而具有一种向心的凝聚力,象征了“中庸”“立身”“大一统”的儒家思想。而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似凌空欲飞,增添了活泼、飘逸的气质。

揭开屋顶,爱晚亭精巧、规整的内部结构完全展现在工作人员眼前——檐檩之上与面宽、进深各成45度角架四根抹角梁,在檐檩以上构成方形承接构架,抹角梁上立瓜柱,安装金步的擦枋。反复叠架,逐层收缩加层,形成攒尖顶。

而屋顶支撑结构为宋《营造法式》中所载的“亭榭斗尖”。攒尖式的屋顶结构中央最高处有一根雷公柱,用以支撑屋顶;再用斜梁斜向支撑雷公柱,形成类似雨伞的结构,把屋顶荷载通过伞架式斜梁传递到外围柱子上。

爱晚亭翘起的角梁末端装的是鳌鱼,在风吹雨打中,西南角鳌鱼尾部缺失了。施工方采用不锈钢连接断裂处,再用文物专用胶水粘合进行修缮,使得飞檐翘角恢复生机。

此外,在油漆彩画和牌匾修缮部分,参与修复的非遗团队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国漆技艺和金箔镶嵌工艺,使用桐油等天然材料,使其达到修复如初、彩绘自然灵动的效果,恢复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和第二次大修时的样貌。

这次爱晚亭修缮中还有一些新发现。施工师傅在取下亭内毛主席《沁园春·长沙》鎏金词匾时,惊讶地发现这块词匾的背后竟藏有四个隶书大字“即心即佛”。专家们多方查找资料也没能解开这块词匾的来历,但他们初步判断《沁园春·长沙》词匾应由一块佛教寺庙的牌匾改制而来。为了保护现存文物的原状与历史信息,此次修缮并没有更换这块旧匾,只是对词匾正面进行了抛光与上漆。

“即心即佛”是禅宗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是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六祖坛经》中的一句佛偈,由韶州曲江僧人法海向慧能大师请教佛法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意为:什么是“即心即佛”呢?希望得到您的指点教导。

但愿本文发表后,有人主动提供线索,揭开这词匾来源之谜。

“这次修缮不仅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更是以此对古建本源的思考和探索。”全程深度参与修复的湖南大学古建筑专家柳肃对我们说:“本次爱晚亭的修缮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最大程度地保存爱晚亭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完整地把它交给下一代。”

亭之美,是一代代设计者与保护者反复推敲、精心维护的呈现。从岳麓书院的书声琅琅到湖南大学的青年激扬;从历代诗词文章到近现代的烟壳、邮票;从一张张黑白合影到现在热度不减的打卡……

时间的鸿沟在此消弭,群体的记忆在此展现。爱晚亭早已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长久地矗立在长沙人的精神空间。

又是一年枫叶红,何不前往,一睹古亭新貌?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