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脱贫攻坚文艺创作启示录——这篇雄文值得研读!

[来源:湘伴微信公众号]

过去的一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对于湖南宣传思想战线而言,也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在脱贫攻坚的人民园地,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电影等共同发力、协同创新,播撒下一颗颗记录时代、讴歌人民的种子,让一朵朵艺术之花竞相争妍、璀璨绽放,让一个个创新之果挂满枝头、香飘四方。

《大地颂歌》剧照。资料图片

——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以“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为原型,以湘西之事讲湖南、以湖南之事讲全国,将歌、舞、音乐等多种舞台形式集于一体,取得晋京展演的巨大成功,被誉为“艺术的史诗”“时代的史诗”。

——电视专题片《从十八洞出发》秉承“把大片做到村里去”的创作理念,以“理论+”的视角,生动讲述了精准扶贫的中国壮举、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被誉为“一幅脱贫攻坚的壮美画卷”,“一个理论传播创新的新典范”。

——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如此”二字,含辛茹苦,来之不易,有非凡历程,有人间志气,也有正在回归的电视剧美学常识,被誉为“写给脱贫攻坚的青春赞歌”,“一部现实主义的国民励志大剧”。

——交响叙事组歌《苗寨的故事》,话剧《高山之巅》,花鼓戏《桃花烟雨》,图书《扶贫志》《立此存照》……系列脱贫攻坚题材精品力作,犹如雨后春笋,踏着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圆梦的节点,孕穗拔节,迎面而来。

翻开中华文明史,历史上每一次社会的巨大进步和变革,都必然伴随鸿篇巨制和思想巨匠的奔涌而出,都必然催生文化文艺的繁荣兴盛。千百年来,湖湘文脉就是在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的创新创造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蓬勃延展。今天,历史性解决几千年未能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中华民族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面对这一永载人类史册的重大事件,湖南坚决扛起扛牢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政治责任和文化使命,以大放异彩的群体性画像和标志性作品,迎来了新时代湖湘精品创作的一个高光时刻。

电视专题片《从十八洞出发》剧照。资料图片

这是新时代“山乡巨变”的鲜明写照。“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我们党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大叙事中,脱贫攻坚无疑是最大的“时”与“事”。如此庄重宏大的主题,如此波浪壮阔的图景,如此久久为功的奋斗,怎能不大写特写、立此存照?不论是剧中的十八洞,还是剧中的碗米溪,都从一个点出发,去透视一段历史,致敬一群人物,映照一个时代。

这是首倡之地发首倡之声的自觉行动。“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系列作品着眼生动展现精准扶贫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以首倡地为戏眼,以三湘四水为舞台,对扶贫路上发生的真人真事真情进行艺术创作,对脱贫攻坚的非凡历程、伟大成就、宝贵经验进行艺术升华,体现了首倡之地讲好脱贫攻坚的首倡之为。

这是从“高原”向“高峰”跃进的硬核力量。惟有流芳百世的大作品,才能演绎彪炳史册的大创举。创作者们在一回回深入生活、深入现场的采风调研中,在一个个融合、跨界、集成的创新实践中,在一次次“否定之否定”的熔炉再造中,谱写了一部部勇攀文艺高峰的铿锵华章。

这是系统谋划、上下协同的创新实践。系列作品是广电湘军、出版湘军、演艺湘军聚合起来打“整体战”的成果,是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电影等板块联动起来打“联合战”的成果,是坚持“以我为主”与争取上下、左右支持结合起来打“组合拳”的成果,既打通了内部小循环,又实现了外部大联结,既推出了作品,又积累了经验,还锻炼了队伍。

这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生动诠释。谁善用蘸满深情的笔墨讴歌人民、讴歌时代,谁就是这个时代的大地赤子。系列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抒发人民的情感、讴歌人民的奋斗,以雄辩的事实展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展示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彰显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宣传照。资料图片

“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脱贫攻坚湖湘精品创作,凭什么唱响时代?凭什么吸引人民?凭什么引领出圈?

——凭着动人的旋律。如《大地赤子》的深情,如《马桑树儿搭灯台》的婉转,如《思情鬼歌》的奔放,如《苗岭连北京》的喜悦,如《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自然,如《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的厚重。

——凭着向上的精神。如那一声疾呼“跟这贫穷,咱们干一仗”,如那一声呐喊“换掉等靠要思想,换一换旧脑筋”,如那一声叮咛“守住自己心里的光,一定要像夜空的星星一样明亮”。

——凭着真挚的情感。如易地扶贫中“把坛中的酒洒在故土,向曾经的家磕一个头”,如扶贫英雄遗属“没来得及说我爱你,你就消失在梦里”的深情告白。

——更凭着真理的力量。柏拉图说:“在言辞方面,脱离了真理,就没有,而且也不能有真正的艺术。”从《大地颂歌》,到《从十八洞出发》,再到《江山如此多娇》,统领和贯穿始终的是精准扶贫。它们之所以吸引人、打动人、鼓舞人,根本在于精准扶贫的真理力量走进了人民心田,精准扶贫带来的山乡巨变引起了人民共鸣。

一年来,湖南用精彩连连的脱贫攻坚精品力作,交出了一份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优异答卷。其意义不仅在于“讲好”本身,更是一次思维的重塑、精神的重振、资源的重整、力量的重构,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举旗帜、聚人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带来重要启示。

2020年10月21日晚,《苗寨的故事》长沙首演。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傅聪 摄

这启示我们,有壮志雄心才能攀上文艺高峰。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创排《大地颂歌》,一开始就树立了打造“一部新时代的奋斗史”的整体定位,这一定位始终引领和激励着创作人员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实践表明,胸无壮志引领不了时代之先,平淡无奇唱响不了时代强音,唯有胸怀为国为民的激情壮怀,树立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扛鼎之作。

这启示我们,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深入人心。系列作品注重深入“剧中人”的精神世界,有参与感、有人情味地讲好、演好人民故事,赋予了作品无缝连接的代入感和亲切感。实践表明,移动互联网时代,要赢得观众“脚底投票”“眼底泪水”“心底感动”,就要把触角伸向人民命运、时代变化的最前沿、最深处,始终做到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

这启示我们,遵循创作规律才能赢得尊重。“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现实题材的主题创作打动人心不容易,为什么系列作品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这些作品尊重艺术规律,不是概念演绎,而是塑形传神;不是照搬生活,而是艺术提炼;不是铺陈罗列,而是聚焦于人。实践表明,规律是实践的升华和遵循,只有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才能不断发现、创造和呈现真善美,才能留得住作品、留得住观众、留得住口碑。

这启示我们,真实的力量最能打动人心。“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系列作品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真实,其人真实,仿佛奋斗中的你我;其事真实,就发生在身边与当下;其情真实,饱满鲜活热乎;其颂真实,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鲁迅说:“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实践表明,艺术创作唯真方能见人见事见精神,方能可亲可近可敬可爱,方能至善至美,无往而不胜。

这启示我们,守正创新才能让正能量有大流量。“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大地颂歌》综合运用多种舞台艺术手段,在文艺与科技的融合上进行了重大创新,并以电影电视的形式在银幕荧屏上与观众见面。《从十八洞出发》首创“访谈+走读+微记录”的创新模式,在电视理论宣传上进行了重大创新。实践表明,创新是文化文艺的生命,也是“增流”的引擎,只有守正创新,才能出精品、成“爆款”。

这启示我们,千锤百炼才能铸就精品。冬去春来,春种秋收。系列作品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轻轻松松得来的,而是磨出来、熬出来的。以《大地颂歌》为例,且不论一次次的创排,一番番的精雕细琢,如何把3000多件大大小小的道具从天南海北寻到,就花了6名道具师近3个月时间。实践表明,百炼方能成钢,要想铸就精品,就要不怕千难万险,不厌精工细作,练就工匠精神,不断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这启示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好戏连台。系列作品,文艺为其驱动,理论为其增色,舆论为其赋能,广电湘军、出版湘军、演艺湘军始终当先锋、当主力,文旅、扶贫、文联等部门和相关市州始终通力协作。实践表明,重大主题创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拧成“一股绳”,形成“一盘棋”,演好“大合唱”。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这是三湘大地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个需要史诗而且一定能够产生史诗的时代,在这个需要精品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精品的沃土,让我们共同助力和见证“湖南篇章”的脱颖而出、“湖南长歌”的声入人心、“湖南画卷”的璀璨夺目、“湖南故事”的世界回响,让“湘军崛起”和“惟楚有材”成为新的文化景观!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