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脱贫智慧】安居乐业奔小康——看发达地区扶贫的长沙县模式

[来源:华声在线]

长沙县路口镇明月村,整齐连片的稻田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名片。

周小雷 欧阳倩

长沙县,被称为中西部第一县。从2014年起连续6年全国县域经济排名前十,尤其是2019年,跻身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百强第4位。

入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全国制造业百强县(市)前十强;连续14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一个个荣誉接踵而至。

但,发达地区也有发达地区的相对贫困。这种相对贫困,像一条极不协调的尾巴,拖累着全面小康的步伐。

“要靶心不散、尽锐出战,把扶贫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推进。”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长沙县委书记沈裕谋说,围绕贫困群众最急需、最盼望的事情,精准施策,精心、精细而温情地推行和落实。

劳有所获,户均增收;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弱有所助……2016年,长沙县12个省定贫困村已脱贫出列,一幅全面小康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屋里亮堂堂、心里暖洋洋

搬迁圆了安居梦

“出门、上学、看病,都不方便。”长沙县高桥镇万金村村民罗生列回忆起以前的生活感慨万千。两年前,他们一家4口还挤在一间土坯房,搬下山、住新房是他们曾经的梦想。

2017年正月,罗生列圆了梦。这年,罗生列和其他63户贫困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住进了集中安置点。

“我们是拎包入住,新家就连衣柜、床铺政府也都帮我们安排好了。”罗生列兴奋地介绍。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长沙县共有297人告别偏远山区,挪出穷窝,搬进了新家,开启新生活。

从大山里土砖房搬迁到新居的常后斌难掩喜悦之情。

2016年,为改善高桥镇范林村桐仁桥片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保护该辖区内的水源保护地,长沙县启动生态移民项目建设。

罗生列所在的高桥镇生态移民安置点是其中一处集中安置点。走进该处,一幢幢独立庭院的安置房静谧站立;淡黄色的外墙,与远处的青山、近处的繁华相映成趣。

长沙县高桥镇生态移民安置点。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让搬迁群众“稳得住”。

为啥当初自己不敢搬下山,贫困户邓兰英其实有心结:“住在山上,有田地可种,至少基本生活有保障吧。下了山,一家人靠什么过活?”邓兰英的疑问也是许多贫困户的担忧。

易地扶贫搬迁精准施策,就业、社保、教育等一系列政策及时跟进,打消群众的顾虑。

长沙县对脱离原生产资料且有劳动力的农户,全部纳入扶贫就业培训,将工作重心逐步由“搬得出”转向“稳得住、能致富”。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通过特色农林业、劳务经济、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有了稳定收入。

确保搬迁群众稳脱贫、不返贫,关键在保就业。今年7月,高桥镇还打造了“白鹭湖”湘绣扶贫车间。

“白鹭湖”湘绣扶贫车间。

“10分钟就能到家,既能补贴家用,还不用担心离家远无法照顾老人和辅导孩子作业了。”自从搬进安置区,邓兰英在高桥镇的号召下,参与湘绣培训班。如今,在打理家务的同时,邓兰英还成了一名绣娘。“如果做得好,每个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邓兰英说。

如今,在长沙县的各个安置点,配套设施完善,出行、用水、看病、上学问题逐一得到解决。

如此,易地扶贫搬迁,让越来越多贫困户的安居梦照进现实,一个个车间让越来越多的长沙县贫困群众经过技术培训有了一技之长,从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干活有劲头、生活有奔头

乐业才能安居

无恒业者无恒心。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和支柱,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抓手。

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就业覆盖率达100%,有产业发展能力、发展意愿的贫困户产业扶贫覆盖率和经济合作组织加入率100%,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覆盖率100%,贫困村成立合作社覆盖率100%……这是长沙县产业扶贫的“4个100%”目标。

9月28日,安沙镇贫困户养殖的南美白对虾进入捕捞季节。

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围绕“4个100%”,长沙县打造了多种产业扶贫模式。

我们从中撷取了两个小故事,试图诠释产业扶贫贫困群众的美好生活。

——闲置房屋有用处,看长沙县物业经营型的“抱团式”扶贫模式。

挖机铁臂挥舞,破旧老房应声倒地,长沙县蒲塘村贫困户廖恺华一废置的老屋被推平。数公里之外,长沙县黄花综保区厂房建设与招商如火如荼开展。

直播带货悄然进入田间地头。

两者之间构成的关系是:廖恺华农村的土地指标被“节约”起来,用于置换黄花综保区的标准厂房建设。廖恺华举双手赞成。“闲置的老房子没有用,如今能收起房租,我很乐意。”

两者的“一拍即合”源于长沙县产业扶贫中的物业经营型的“抱团式”模式。得益于此项政策,蒲塘村用1亩用地节余指标到综保区对等置换标准厂房租金收益,村集体每年可获得不少于15万元的稳定收入。包括廖恺华在内的村民,每户被拆的废置房屋还将给予一定的补偿。

——民宿蹚出脱贫路,看长沙县农旅结合型的“慧润”扶贫模式。

早晨天刚微微亮,烧热水、去菜地摘菜、清洗和备菜……长沙县开慧镇锡福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黄海清一家每天大早就忙开了。2017年起,黄海清加入开慧镇政府和湖南慧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民宿,他的脱贫路变得清晰可触。

春华村塅港组,村民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的新实践成为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塅港模式”。

(本文图片均由范远志 摄)

包括黄海清在内的开慧村、白沙村、锡福村、石燕村、葛家山村在内的多名贫困户,按照每人投资2000元的标准出资设立乡村民宿投资基金,参与投资慧润公司民宿项目。

“股本是公司垫付的,根据每个季度的民宿经营利润我们可以得到分红。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们当然会积极参与。”黄海清说。

大病不发愁、老乡减负担

医疗体系来兜底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这句看似调侃的话语却道出了不少居民群众的痛处。

在长沙县这句话现实意义更为凸显。在1.3万余相对贫困户中,有60%以上是因病致贫、因残致贫。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很大程度是由于看不起大病。长沙县的做法是:要让贫困户“大病不犯难,切实减负担”。

贫困户老林本来是家里的壮劳力,但因患股骨头坏死病没法干活,让家庭陷入贫困。在健康扶贫政策帮扶下,今年老林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花费了15余万元。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综合发力,老林报销的比例达到了91%。

让老林收益的,还有长沙县创新推出的先执行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家里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想到一进医院家里就要去借一大笔钱,只能忍着病痛一拖再拖。”老林介绍,这一次,他在填完所有资料后,看病没有先交钱就安排了住院。

“要是没有医保扶贫,真不知该怎么办。”老林说。身体康复之后,老林在家门口的蔬菜合作社找到了一份苗情管理的工作,活不重,每月稳定收入3000多元,一家人脱贫有了底气。

长沙县扶贫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用活用好医保扶贫政策“工具箱”,长沙县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大病保险为延伸,医疗救助为托底的综合医疗保障体系,将权限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特困人员、孤儿全部免费参加居民医疗保险。

不仅让他们看得起病,也要方便报销,2018年长沙县还建立了“一站式”结算系统,全县33家市、县、乡镇医疗机构全部执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

2016年至今,长沙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住院就治2.5万多人次,医疗总费用1.5亿多元,“一站式结算”报销比例91%。

据了解,2019年起,长沙县每年投入200万元,免费为贫困人口每年开展一次健康体检、高血压风险评估、流感和肺炎疫苗接种。近三年,县财政投入17.9亿元用于卫健事业发展,其中专项用于健康扶贫工作的达1.7亿元。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当前,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号角正在吹响。长沙县以尺寸之力积千秋之功,历史将铭记这一代人的奋斗与坚守!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