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耀三湘】赵炳然:用“高大上”的技术,攻“接地气”的难题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黄婷婷 邹靖方]

编者按:85名湖南省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刚从北京载誉归来,今天又有498名湖南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将受到表彰。他们敢于创造、勇于奋斗,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业绩。他们是我省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从今天起,湖南日报推出“劳模精神耀三湘”专栏,集中报道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颂扬伟大的劳模精神。

用“高大上”的技术,攻“接地气”的难题

——记省级劳动模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处处长赵炳然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黄婷婷 邹靖方

11月25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省劳模赵炳然(中)和团队成员在光照培养室观察低镉秧苗。 湖南日报记者 傅聪 摄

要找到赵炳然,得穿过一间间堆满仪器的实验室。

时值初冬,实验室的透明容器里,种子仍在发芽,秧苗争相分蘖。经过科研人员之手,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水稻,一再突破着自身的生长极限。

“这些都是无价之宝啊!”每天7时30分,赵炳然第一个来到办公室,穿上白色实验服,细心查看这些“宝贝”的生长状况。

从以前跟着老师袁隆平看,到现在带着助手看;从一个农学“门外汉”,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处处长……时间一晃,过去33年。

“门外汉”闯进了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11月3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通报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剃着平头的赵炳然,坐在老师袁隆平的右侧,思路清晰地回答记者的提问。

“不知跑了多少次衡南试验田。”11月2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55岁的赵炳然说,“这一成果怎么研究出来的,下一步做什么,我脑子里都有数。”

时间拨回到1987年,刚从四川大学遗传学专业毕业的“小赵”,“下一步”要做什么,就不那么明朗了。

由于成绩优异,22岁的赵炳然毕业时得到了难得的留校任教机会。但到了抉择时刻,他当时在学校转了一圈又一圈,想到了以前家里常年空荡荡的米缸;想到了娘把锅底的饭刮了又刮,一粒不剩地扒到儿子饭碗里;想到了自己在资江大堤上,对同受饥饿之苦的童年伙伴吹过的牛,让大家以后有吃不完的米饭……

放弃留校,袁隆平所在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了赵炳然的首选。

然而自己所学非农,中途改行,谈何容易?

“不敢想太多,只知道扎扎实实跟着袁老干活。”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是赵炳然夜以继日的努力,恶补农学知识、下田、进实验室、观察、写报告……师从袁隆平,从此,杂交水稻种质创新、稻瘟病抗性、超高产育种及科研管理等项目中,都有了赵炳然的身影。

11月25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省劳模赵炳然(中)和团队成员在用分子监测平台进行低镉水稻分子筛选。 湖南日报记者 傅聪 摄

只走“独木桥”,不走“阳关道”

“袁老一直教导我们,科研走的是‘独木桥’,不是‘阳光道’。”赵炳然说,在袁隆平的耳濡目染下,他在选择攻克科研课题时有了一个标准:人家做的我不做,容易做的我不做。

粮食产量不断提升,人们对粮食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镉大米”问题牵动着不少人的心。赵炳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改造稻谷基因,让大米拒绝吸收或少吸收土壤中的镉,成为攻克的突破口。

然而,当时国际上已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论证:基因突变,会造成稻谷产量的下降。

“一定还有办法。”“不信邪”的赵炳然带领团队,一头钻进攻克“低镉大米”的科研难题中。

满当当的计划表,一叠叠的实验报告,2017年,赵炳然团队使用当时最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出第一代低镉水稻品种。

人们最关心的是,稻谷产量如何?

赵炳然带记者来到光培室,小心地举起一株正在分蘖的低镉水稻的秧苗,从外观看来,和普通水稻并无不同。

2016年至2019年,赵炳然团队将第一代低镉水稻品种,播种在中部地区3省10多块试验田里,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程度镉污染田,最终生长出的稻谷,镉含量较原始对照品种均降低90%以上,稳定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值,且产量和米质与原始品种无显著差异。

推开科研之窗后,外面是无限的美景

基因编辑等先进分子技术,从根本上还是外国的东西,他们是否会因此对我国作物基因种植创新方法进行技术垄断?

基因编辑改造后的低镉水稻,被国家列为转基因管理,市场推广成了一大难题。

苦心研究的成果无法应用,任谁也会有情绪。

赵炳然有自己调节情绪的方法,年轻时跑步,后来膝盖出了问题,便开始游泳。

“游上一个小时,负面情绪就跟垃圾一样,呼——全倒在泳池里了。”赵炳然分享自己的锻炼心得,一旁的助手笑着说,晚饭后是赵老师的锻炼时间,大家一般联系不上他。

游完上岸,赵炳然重振旗鼓,决心放弃转基因的方法,独辟蹊径。他说,团队要用“高大上”的技术,攻克“接地气”的难题。

理化诱变,成了团队新的研发成果。通俗地说,就是不再人为编辑基因,而是用自然的方式,“引诱”品种自行“基因突变”成人们想要的样子。

2019年,分子检测实验室里,一台测序仪见证了这一刻。团队用理化诱变突变体靶向筛选这一原始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让一粒水稻种子自动“进化”,拥有了拒绝吸收镉污染的能力。

赵炳然说,等2至3年的繁育期和稳定期过后,这一技术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进行推广。

“别人到50多岁,都等着退休了,我还有做不完的事,使不完的劲!”赵炳然精神振奋,他指着墙上的一幅字,那是袁隆平老师为勉励他亲笔题写的:“一粒种子藏世界,天命之年攀高峰。”

相关专题:劳模精神耀三湘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