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绕梁——“唱响70年·我喜爱的湖南金曲”

[来源:华声在线]

10月15日晚,“唱响70年·我喜爱的湖南金曲”专场音乐会现场,歌手们在演唱金曲。通讯员 摄

编者按:

10月15日晚,历时5个月的“唱响70年·我喜爱的湖南金曲”评选活动揭晓。20首“我喜爱的湖南金曲”荣登金榜。这是70年时光沉淀下来的湖湘艺术精品,是超越时空的音波、传唱四方的经典。它们折射了70年来音乐湘军的创作历程。“艺风”特别推出“余音绕梁——‘唱响70年·我喜爱的湖南金曲’”专版,带你重温金曲背后的故事,展露湖南金曲词作家、作曲家的心声,解读湖南金曲的社会、艺术价值和意义。当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再次响起,愿我们深知,每一句歌词、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都来自对湖湘热土、对音乐艺术的真正热爱与痴迷。

从路上“捡”来的创作灵感

白诚仁

湖南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是我最宝贵的创作源泉

我是四川成都人,来湖南搞音乐创作,一辈子跟湖南民间音乐和民间艺人有缘。湖南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是我最宝贵的创作源泉。艺术家扎根生活,老老实实向民间学习,这也是我在音乐创作实践中体会出来的。

小时候带我的奶娘就很会唱山歌,到现在我还记得她唱的四川山歌:“尖尖山,二斗平,毛草蓬蓬,把把门……”受到戏迷大哥的影响,我从小也跟着学会了不少唱段,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拉京胡、二胡。高中毕业后,我考到了东北鲁迅文学院声乐系学习。1955年我毕业时,校长对我说,毛主席的家乡要人,派我去支援湖南的音乐事业。能来毛主席的家乡工作,那是很大的荣誉,我高高兴兴地到湖南民族歌舞团报到了。

我的好多歌曲创作灵感都来自民间

没想到我第一次上台演出就被泼了盆冷水。

报道第5天,我随团去江华瑶族自治县参加自治县成立大会的文艺演出。我在台上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没想到台下几千人竟没有一个人鼓掌,我唱完鞠了个躬,瑶胞们才反应过来,礼节性地鼓掌。我很纳闷,就去问乡亲们,他们说听不懂,不知我唱的什么。

演出结束后有天晚上,我听到对面山上有个年轻女子在唱歌,声音十分高亢、甜美。第二天一大早,我就上山去找这位姑娘。我爬到山上一看,有一间茅草屋,只有一位老婆婆坐在门口。我就问她,昨天晚上是不是有位年轻妹子在唱歌。没想到老婆婆说,是她随便哼了几句,张口就唱起来。我激动得不得了,当场就跟她学了几首瑶歌。第二天演出,我把刚学到的瑶歌编成男声三重唱,引起了全场轰动。

这个经历让我悟出一个道理:只有学会老百姓的语言,熟悉老百姓的心声,创作、演唱老百姓喜爱的歌,音乐才有真正持久的生命力。

从此后,我就到处去采风,去学民歌,我的好多歌曲创作灵感都是来自民间,是从路上“捡”来的。

“捡”来的《洞庭鱼米乡》和《挑担茶叶上北京》

刚到湖南时,我第一次过岳阳洞庭湖,真是美极了。当时我就想,要给洞庭湖写一首歌。1959年有一天,叶蔚林写了一首诗《洞庭鱼米乡》,请我谱曲。我一看,脑海里立即浮现了一段拜香歌的旋律。有一天我在长沙县街头,碰到一群去南岳庙烧香还愿的宁乡人,他们手里捧着香,三五步一拜,还虔诚地念念有词,近似朗诵调,很特别。我就一路跟着他们走,把这首拜香歌记在了心里。创作时我稍加修改,马上就哼出了这首歌的主调。嘿,还真好听。我一个晚上没有睡,一鼓作气写出了这首歌。

《挑担茶叶上北京》也是“捡”来的。1960年冬天,我到城步县蓬洞采风,学了《贺新郎》《哩啦哩》等好几首苗族民歌。回到长沙后,正好叶蔚林写出了《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歌词,我一看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立即用上了在城步学来的苗歌调子,曲谱初稿很快就写出来了。但是结尾“毛主席的故乡人”一句,我怎么写也不满意,总觉得不能抒发出湖南人作为毛主席家乡人的那种自豪和激情。突然,我脑子里冒出来一段韶山山歌中的打高腔。1959年我在韶山采风,有一天傍晚,看到一位推独轮车的老农民,路过毛泽东故居时,一边走,一边旁若无人地唱山歌:“哟嗬,哟嗬”,很悠扬,嘹亮。我一直跟在老农后面听,他唱了半个多小时,我跟着他走了好几里山路。打高腔不就是抒发对毛主席感情的最好方式吗?当晚我立即唱给团里的同志听,大家又惊又喜。

《挑担茶叶上北京》创作出来不久,总政歌舞团到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和中央首长演出,歌唱家方应暄演唱了这首歌,毛主席听了特别高兴。演出后毛主席接见演员,方应暄对毛主席讲,他到了主席家乡,家乡的音乐家写了这首歌,他特意带回来唱给他老人家听。毛主席托他写封信谢谢我们。方应暄连夜写信,将毛主席的话转告湖南民族歌舞团,我和所有团里的同志都很兴奋。

那些教我唱山歌的苗家大妈们浮现在我脑海中

湘西桑植的民歌资源很丰富,我也和当地的民间艺人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都记得我这个总是在田间地头找人学歌的“白同志”。

有一次,我在一个叫两河口的地方整整学了4天民歌,正准备要走,一位86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专门赶了十几里山路追上了我,要把自己会唱的民歌教给我。

上世纪50年代我曾两次到桑植采风,一位叫戴福香的茶农女儿教给我许多民歌。1978年桑植县开山歌大会请我去,我去了就问,戴福香来了吗?县里开车带我去她家,车门刚打开,一位白发老婆婆上来抱住我就哭:白同志啊,你一走我就天天想,还有哪些歌没教你?我等你来学,等了21年啦。她家里人说,那天她远远地听见汽车声就激动地说,肯定是白同志来了!

背篓是湘西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我在湘西采风,一路上经常会碰到背着背篓的大妈大婶,她们背着孩子,各种日用品,大热天的甚至把冰棒也放在背篓里,差点化了。有一次我帮一位老大妈背背篓,大妈很感动,我就请她教我唱山歌。1988年,在湖南电视台工作的欧阳常林拿来自己创作的歌词《小背篓》请我作曲。我一看,背篓、吊脚楼,湘西的生活我太熟悉了,那些教我唱山歌的苗家大妈们全浮现在我脑海中,旋律就像泉水,从脑海里一下子就流出来了。

(本文据白诚仁先生生前接受《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等媒体联合采访时的口述资料整理。本文由肖欣整理、编辑。)

金沙:家国情怀是我心中永远的歌

迟美桦

颂乡土、歌家园,唱时代,金沙的歌词往往是对情怀的注释。在他看来,家国情怀可以令人高尚,可以让时代焕发无穷的魅力。金沙的《奔驰在祖国大地上》此番入选了“唱响70年·我喜爱的湖南金曲”作品,他说:“祖国的宏伟山川记载着时代的步伐和人民的欢笑。它点燃了人民追求‘中国梦’的崇高自豪。家国情怀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歌。”

赶上了伟大时代的飞跃

《奔驰在祖国大地上》由金沙作词、孟勇作曲,创作于2018年,曾勇首唱;修改于2019年,王丽达首唱。这是中国第一首成功唱响高铁的歌曲,颇具时代节点意义。此歌入选了中宣部第七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通过全媒体在全国展播推广。“赶上了伟大时代的飞跃,何其幸运!我要记录下时代的强音。”谈起这首歌的创作初衷,金沙依然激情满怀。

自2015年以来,金沙每年数十次在湘西苗寨体验生活,常与苗寨朋友乘坐高铁回长沙,就想到了《奔驰在祖国大地上》这个题目,但总觉得角度不够完美,迟迟动不了笔,最终,他选择了苗寨村民乘坐高铁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这一角度。从2018年7月写完第一稿,一直反复修改细节。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男高音歌唱家曾勇在其个人独唱交响音乐会上演唱后,金沙又对歌词进行了修改,孟勇推翻第一稿重新创作,将原来每分钟128拍的速度加快到146拍,“节奏加快了,原来像一辆老式火车,如今才真正成了高铁。”金沙说。

《奔驰在祖国大地上》音乐,巧妙地加入了“啊呜哦咿呜呃”的衬词,融入麻栗场苗族高腔元素来描绘飞速行进的新时代高铁,作品更具湘西苗寨特色和感染力,也更易于咏唱。金沙想通过这首歌,带听众从南看到北、从东看到西,祖国的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跃然眼前。

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大家耳熟能详,群众喜闻乐见。”身为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的金沙,对入选“唱响70年·我喜爱的湖南金曲”的20首歌曲如此评价。

金沙说,“此次入选的歌曲,基本上都是歌唱党、歌唱祖国、歌唱时代、歌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湖南是歌曲创作大省,除湖南籍在外地的词曲作家创作了大量享誉中外的经典作品外,在本土生活的词曲作家在每个年代都奉献了经典的歌词歌曲作品,都发出了所处时代的最强音。这些歌他百听不厌,并一直伴随和影响着他的人生和创作。金沙认为,由于审美追求多元化、传播途径多元化等众多因素,歌曲传播的影响力在削弱。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来讴歌新时代、讴歌中国梦、讴歌精准扶贫的作品,一直在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致力于创作时代的经典之作

这次评选的湖南金曲,许多都代表着一个时代,或留下了一个时代的记忆,都具有时代节点意义,如《天上太阳红彤彤》《浏阳河》《洞庭鱼米乡》《挑担茶叶上北京》 《党啊,亲爱的妈妈》《幸福在哪里》《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小背篓》……入选的20首歌曲,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绝大部分已成为经典之作。金沙认为,这些入选金曲对新时代湖南歌曲创作乃至文艺创作,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和指导意义:文艺创作必须紧跟时代、讴歌时代,用作品去鼓舞时代前进的步伐,记录时代前进的脚印;艺术创作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家国情怀尤为重要;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艺术追求,致力于创作一个时代的经典之作。

邓东源︓湖湘音乐文化需要我们来传承

木华

“一方水土,一方歌声。三湘四水孕育出来的歌儿,有鲜明的湖湘文化烙印。”这是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邓东源接受采访的开场白。“唱响70年·我喜爱的湖南金曲”活动评选出20首金曲,跨越70年时空,用音乐语言讲述湖南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和成功经验,更展示出湖南文化艺术的魅力。“作为音乐人,尤其是湖南的音乐人,要肩负起民族音乐的传承重任。民族音乐是湖南的宝贵财富,不能在我们这一代荒废。”邓东源感慨道。

把时代“主旋律”变成美好的旋律

在本次评选中,《牵着春风进山村》入选20首金曲,主要曲作者邓东源深有感触:“词曲作者一定要把主旋律题材、尤其是重大现实题材歌曲创作摆在首位,要把‘中国梦’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重大现实题材创作当作眼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创作方向。让‘主旋律’变成美好旋律深入人心。”

邓东源说,一首好歌曲必须贴近群众生活实际,替人民抒情,要亲切、朴实、精美,朗朗上口。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和风是牵头主抓全省组织系统干部下乡扶贫工作的干部,长年深入基层,与重点贫困户结下深厚感情,对扶贫户有真情实感,这才有了打动人的词句——“牵着春风进山村”。把党的扶贫政策比作春风,将一缕缕春风带给山民,通篇朴实的语句更是让人感到温暖,如“化初心为真爱,点亮盏盏心灯”。用老百姓自己的话来抒发真情实感,不讲大话套话和空话,是这首作品作词的成功之秘。

这首歌的作曲巧妙灵活地运用湘西民族音乐语言,精心提炼,不机械照搬照抄民歌,使音乐听起来既是湘西的,又是全国的。手法上大胆运用现代流行歌曲写法,曲式结构简练,音乐语言时尚、前卫,又不失传统民歌风格,既注重民族性,更突出时代性,悦耳又走心。

邓东源认为,《牵着春风进山村》创作上的成功,在于在展现时代精神风貌的同时,兼具了通俗性、艺术性和传播性。

《浏阳河》是湖南的音乐名片

“一曲《浏阳河》,是湖南乃至全国的音乐经典之作,也是湖南乃至全国的音乐名片和符号。”邓东源说,上世纪50年代,词作者徐叔华和曲作者唐璧光创作了《浏阳河》,描写农民在丰收后向国家缴纳公粮的愉快心情,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浏阳河》歌词通俗,旋律朗朗上口,有湖南花鼓戏的音乐元素穿插其中,很快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很多人以为这是一首湖南民歌,其实它是一首原创歌曲。

《浏阳河》诞生以来不仅受到了人民的喜爱,也给音乐家们带来了创作启示与冲动。富有时代气息的《又唱浏阳河》由郭天柱作词,邓东源作曲,以歌曲《浏阳河》为素材,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同时抒发了鼓舞干劲、建设新生活的美好愿望。在这首新歌中,老歌《浏阳河》的旋律反复出现,兼顾了老歌经典的旋律和新歌的时代气息,旋律优美,令人过耳难忘。邓东源说,这是他向湖南音乐人前辈的致敬之作。

在传承与发展中谱写新乐章

邓东源认为,“唱响70年·我喜爱的湖南金曲”评选活动,既是对70年来湖南音乐创作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70年来湖南一系列新成就、新面貌、新生活的艺术再现和音乐表达,让当代湖南音乐人备受鼓舞的同时,也感到了任重道远;如何在传承与发展中谱写出新时代乐章,是摆在湖湘音乐人面前的一个新命题。

邓东源觉得,词曲作者一定要拓展思路,跳出老框框,紧跟时代步伐,既要坚守湖南民族音乐的文化自信,更要让心底的旋律紧随时代的脉搏跳动;要加强音乐创作人才队伍培养,切实推出新人新作,打破当前音乐创作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歌曲评选活动要经常化、制度化,让歌唱“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音乐作品唱遍神州大地,唱遍全世界,实现湖南从音乐大省向音乐强省的跨越。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