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小曲:大曲与小曲的爱恨情仇

[来源:潇湘晨报]

以前四块五一瓶的“浏阳河”牌小曲,进入收藏市场被炒高价

❶ ①镇头镇白石塘村,何奥的酒坊用来酿酒的小曲,是从广西进的。 ②浏阳相台春酒厂,工人用耙将蒸熟的粮摊开,利于冷却。 ③11月29日,浏阳相台春酒厂,工人正在蒸粮。 ④相台春酒厂酒窖。

你听,‘咕噜咕噜’的声音,说明还在发酵。”11月30日,浏阳相台春酒厂杨厂长,靠近酒缸,倾听酒的“声音”。组图/卢七星

▶镇头镇白石塘村,酒坊的工人,将小曲碾成粉末。

▶浏阳相台春酒厂,工人测试酒精度,“最高可以到70多度”。

▶罗立忠检查酒醅发酵情况。

▶周强在益阳桥南市场卖酒,自家酿的小曲,泡上枸杞,杨梅。 图/唐兵兵

▶益阳市酒厂旧址,酒厂已经被拆除,新的建筑正在建设。 图/唐兵兵

入了冬的湖南,湿冷的风是入骨的。这个季节里的奔走有些艰难,不过,寻酒却是冬天里的乐事,一路的风雨与寒冷,总会被酒和热情的人们很快驱散,而变得格外温暖。

冬天,有些年纪而又好酒的浏阳人,就会想念起“浏阳炸”来,也就是曾经的“浏阳河牌小曲”,现在市场上已经见不到了,进入收藏市场,以前只卖四块五一瓶的“浏阳河”牌小曲,被炒到了几千的高价。他们在回味浏阳河小曲时,一致认为,“比现在市场上几百块钱的白酒味道好得多”。多少是青春的怀念,多少是酒的味道,我们难以分清。撰文/本报记者唐兵兵

没有好品质的水,酿不出好酒

浏阳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正德年间,据说,酿制的技艺,是浏阳人从江浙学来的,一个在浏阳天马山下酿制水酒的青年,收容了逃难到此的一个江西女子,结为夫妻,后在江浙找到了失散的母亲,学会了江浙一带酿酒的工艺。浙江的酒曲,加上浏阳河的水,因为一次洪水而在浏阳河两旁种植的高粱,成就了别有风味的浏阳烧酒。浏阳久远的歌谣里唱道:“江西女子浏阳郎,浙江药子蒸高粱。浏阳河水清又亮,酿出美酒百里香。”淳朴的歌谣,从来不避讳浏阳佳酿的外来影响,也有掩饰不住对浏阳河水的骄傲。

新中国成立前,浏阳就是湖南的产酒区之一,据《湖南实业志》的统计,1935年,浏阳城内有15个酒坊,多临浏阳河,在南市街上,最有名的是“美利昌”、“万利源”,南来北往的旅人们在此上岸,总会打上一壶浏阳烧酒一解旅途的辛劳,也将浏阳烧酒带往远方。1956年,公私合营,传统的烧酒作坊被合并成浏阳县酒厂,地址依旧在南市街。在继承了老工艺的同时,加入勾兑调和技术,浏阳烧酒成了浏阳河牌小曲,有38度、52度、57度几款。

“水好是出好酒的关键,浏阳河水清,南市街这边有一条从大围山流入浏阳河的小河,水质最佳,用这里的水,酿的豆腐都比其他地方好。”曾经担任过县酒厂技术厂长的罗立忠,是1973年进入酒厂的,大学学核工业的罗立忠,阴差阳错成了一个酿酒师。

“我当时在铁厂,酒厂的一个女同志因为患病,要调到铁厂来,我就跟她对调了。当时,对酒一点都不懂,中学学的酒分子也不知道写了,喝酒还过敏。”她选择酒厂的原因,是因为酒厂在城关,离家近。罗立忠在厂里负责化验,检验酒和酒曲的成分,算是跟专业有一丝关系。当时,酒厂规模不大,只酿高粱酒,却也异常繁忙,“三班倒,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工作”。计划经济时代,浏阳河小曲在当地几乎没有竞争对手,而且在省内已经颇有名气,有湖南名酒的荣誉。“私人不允许开酒坊卖酒,酒厂供不应求,每年都脱销,还没有出厂就被预定了,浏阳的小伙子第一次去看岳父,是一定要提上两瓶浏阳河的。”回想酒厂曾经的辉煌,罗立忠不无激动。

罗立忠也很难说清楚气候对于浏阳酒质的影响,气候对酒的影响实在过于抽象。不过,她始终确信,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浏阳河小曲的辉煌,多少与水相关。“我进酒厂的时候,已经不用浏阳河水酿酒,河水只用来浸粮,酿酒用一个酒厂旁边一家农户的井水,不过,酒厂偶尔跟农户发生矛盾,农户就不让我们用水。”所以,酒厂决定打井取水,“当时选定了三个地方,一个在桥头,一个在南市学校,一个在厂区”。最后,选定了厂区,“因为厂区取水方便,没想到水质也特别好。酿出来的酒自然格外地香”。不管如何剖析,酒始终是神秘的,即使洞悉了酿制佳酿的因素,却始终难以提供完全科学的解释。

退休多年之后,罗立忠被相台春酒厂请出山,在酒厂当总工程师,酿制几乎要被人遗忘的浏阳小曲,水,始终是她最为注重的因素,“水是催化剂,是酒的命脉。没有好品质的水,酿不出好酒的”。相台春酒厂的酿制车间里,挂着一块酿酒秘诀的牌子,“水必得其甘”,被罗立忠放在首位。

高粱酒与大米酒勾兑,是浏阳小曲的秘方

“1984年之前,浏阳河牌小曲,只在湖南有名。”浏阳县酒厂的一场“革命”是在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后发生的,1979年,浏阳河牌小曲参加全国评酒会,位列小曲酒第四名,排在桂林三花酒、湘山酒、长乐烧之后。“其实酒厂在1963年就参加过全国评酒会,没有拿到名次,那时候酒厂属于副食品公司管,大家对于名次并不在意,后来归属到轻工业部,对名次很重视。”酒厂在经历这次失败后,将“创优夺牌”的横幅挂在了生产车间里。

初入酒厂时,对酒一窍不通的罗立忠,在这时已经成长为酒厂技术骨干,担任技术厂长、湖南省的评酒员,经常参加省里的评酒会,认识了第三届全国评酒会评委、常德酒厂工程师鲍沛生,“他是当时湖南唯一一个国家级评酒师,在湘潭的一次评酒会上,我就问他,‘为什么我们浏阳河小曲没有获奖?’”鲍沛生给出的答案是,前三名都是大米酿造,属于米香型小曲,而浏阳河小曲是高粱酿造,是清香型,口味不如大米酿造酒醇正。

于是,罗立忠向酒厂建议,用大米做原料酿酒。酒厂成立了研究小组,让罗立忠带队到全州湘山酒厂、桂林三花酒厂学习。“两个制曲师,两个酿酒师,‘偷师学艺’。湘山酒厂非常热情,所有的车间都带着我们去看,制曲车间都不保密,那时候商业气息没有那么浓,酒厂之间讲友谊第一。”

罗立忠的讲述里,满是对那个时代的怀念。研究小组在湘山酒厂待了一个月,白天跟着酒厂的工人上班,晚上几个人开会总结,除了酿造工艺,罗立忠甚至把湘山酒厂的管理制度也带回了浏阳县酒厂。“三花酒厂就相对保守一些,制曲车间,外人是进不去的,而且是洞藏,浏阳缺乏条件,所以三花酒的工艺学得不多。”

回到浏阳的研究小组开始用大米酿属于自己的小曲,实验很成功。但是,酒厂的高粱、高粱酒如何处理就成了难题,罗立忠想到的办法是将高粱酒和米酒勾兑。“高粱含有单宁,发酵以后产生香味,香气浓郁,酒味丰满,但是不够纯净优雅;大米酒刚好相反,足够纯净,却不够丰满,香气不够浓郁。”综合两者优点的浏阳河小曲,有特有的淡淡蜜香,在1984年的评酒会上,浏阳河小曲打败了三花酒和湘山酒,摘得银质奖章,“那时候小曲酒类不设金奖,银质奖章是小曲酒类中的最高荣誉。”罗立忠作为酒厂代表到北京领奖,当时湖南获奖的还有德山酒厂和武陵酒厂,都是大曲酒。“回来后,到大礼堂做汇报,酒厂扎了花车,做了一面大奖章,喇叭全城报喜,甚至把车开到了长沙酒厂门口,他们当年落选,把他们气得够呛。”多年以后,回忆起这场荣光,老人依旧掩饰不住兴奋。

罗立忠经历了浏阳小曲的辉煌,也见证了浏阳小曲的迅速衰落。1998年,酒厂改制,湖南中商集团买断“浏阳河”商标使用权,“1998年以后的浏阳河酒,不是小曲酒,而是浓香型大曲”。酒厂的酿酒师们,曾经想要复兴浏阳小曲,却步履维艰。

“五粮酒跟米酒勾兑,浏阳小曲香味更醇厚”

11月29日,大雾,我们到达浏阳市溪江乡浆田村的相台春酒厂时,浓雾还未散去。

酒厂的工人们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酿酒,作坊里水蒸气弥漫着。酒坊有两个酿酒车间,一个酿米酒,一个酿五粮酒,把单纯的高粱改成五粮,香味更醇厚,算是罗立忠多年之后的又一次创新。两者在经过酒窖的存放后,会在勾兑时相遇,成为传统的浏阳小曲。

每个车间只有一个工人,每个人负责两个甑,一个蒸粮,一个蒸酒。我们到达时,米酒车间的大米已经蒸熟,工人把大米摊晾在水泥地板上,等待冷却。“冷却到30度左右,才可以加曲,入缸。”罗立忠解释,温度更多地依靠工人的经验把握,酒曲是用广西的散曲,拌曲入缸之后,密封两天,再加入水,7天左右,就可以上甑蒸馏,前期固态糖化,后期液态发酵,在酿酒中叫作半固态发酵,是小曲酒的一种常见发酵方式。酿酒的师傅多用听的方式,来辨别酒醅是否发酵好,“还在发酵的酒醅会有‘咕噜咕噜’的声音”。罗立忠将耳朵紧靠酒缸,像是与酒的一场对话。五粮酒和米酒的酿造工艺一样,操作起来却麻烦得多,五粮以高粱为主,加上带壳的大米、糯米、小麦和玉米,在蒸粮之前需要经过一天的浸泡,“去除泥沙,也是为了去除一部分单宁”。要保证每一颗粮食都蒸熟蒸透,在蒸的过程中还要进行三次开喷,“就是在中途加水,让高粱吸收水分,发胀裂开,有利于蒸熟蒸透”。五粮的摊晾在一张竹席上进行,竹席之下是有玄机的,一层布满裂缝的黄泥,黄泥之下还埋着青石,这是酒醅的“呼吸通道”。“酿造小曲,400斤的粮才加两斤曲,摊晾的过程需要把菌种扩大,这个环节需要氧气,所以需要保持疏松透气。”摊凉到28度,还需要渥堆发酵24个小时,在将发酵升温的酒醅摊凉到28度,才能入缸。冬天需要两天,天气热一点,一天就可以加水了。加水后的发酵,是酵母将糖转化为酒的过程,“就像接力跑,先是根霉把淀粉转化成糖,然后入缸之后酵母把糖转化为酒。”罗立忠形象比喻道,在酿酒师的眼里,酒坊里的微生物群总在不停忙碌着。

“现在的酒有70度以上,试试。”出酒的时刻,酿酒的工人热情递上一杯新酒,入口辛辣微苦,味道并不好,掐头去尾,最终的新酒保持在56度以上。新酒入酒窖存放一年以上,才会勾兑,“放在酒窖,酒体同样会发生变化,要等它酒体稳定了,勾兑好,再存储一段时间才装瓶出厂”。罗立忠是酒厂的总工程师,品酒勾兑也多半由她完成,勾兑对她来说,也还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有的品质普通的酒,彼此勾兑,它们之间的微量元素、香气互补,可能会变成上好的酒。”就像多年前,她把高粱酒与米酒勾兑,成就了浏阳河小曲。

年逾古稀的罗立忠,对于浏阳小曲,似乎永远是个探索创新者,“不仅是原料在改变,发酵我们也在改变,在实验采用多菌种发酵”。或许,浏阳小曲需要的不仅仅是坚守,还有创新。

我们这个酒,香味是不会飘出杯口的

相比于罗立忠在市场上的探索,酿酒人何奥,更像是个山间的隐士,在山林间进行着浏阳小曲的实验。“我的酒不在市场上卖,只接受预订,但是,你可以随时来我家,有饭吃,有酒喝。”我们在镇头镇白石塘村见到何奥,他的热情、豪爽总让人觉得有些醉意朦胧。

何奥今年四十岁,大学学医,据说祖上曾是宫廷御医,因为战乱,逃到了永州江华,一家人后来到浏阳定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将祖传的药方泡制药酒,开启了家族的药酒事业,当时,他家的药酒已经出口国外。不过,何奥酿酒倒不是因为家族事业,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何奥喜欢喝酒。“要不是我不让他喝,他能把酒坊的基酒都喝完了。”何奥的哥哥在一旁打趣。2012年,兄弟俩开始找寻酒厂的老师傅,拜师学艺,开始酿造浏阳小曲。

“我的酒叫作忘忧。”何奥给酒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却从来没有想过要贴上标签推向市场,来他这里买酒的,多半是通过朋友介绍前来预订,预订后何奥的酒坊可以代存五年,不少客户因此与他成了朋友,因为一坛酒的缘故。

何奥的酒坊,在村边一条小溪旁,背靠着山,是一栋土砖老房,酒坊没有招牌,却在浏阳好酒人的圈子里颇有口碑,他的酒甚至成了圈子里的硬通货,可以用酒换取各种东西。老屋摆满了酒坛,酒香不太浓烈,淡淡地充斥着整个老屋,像进入一个幽深的酒窖。“这老屋其实是改造过的,外面看不出来,墙脚等于重新砌了一遍,花了十多万呢。”何奥指着墙根说。旁边的两间小屋是摊晾场,高粱的摊晾没有酒厂般讲究,只是在竹席下铺了一层稻壳,同样能起到疏松、通气的作用。

酿酒的李师傅,原来是浏阳县酒厂的酿酒师,把酒厂传统的工艺带到了这个小作坊,采用广西的酒曲,半固态发酵,高粱酒与米酒分开蒸馏,分别储藏,然后进行勾兑,虽然按部就班,在这里却又有了不一样的味道。勾兑可以说是酿酒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也是小作坊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何奥的酒坊也没有专门的评酒师,完成勾兑需要在外面请人,“国家级的品酒师,勾兑是按斤算的,八块钱一斤”。勾兑完成之后,再进入酒窖存储,“至少要放三年,才能算是好酒”。

好酒的人多半好客,何奥很快在家里组起了酒局,开了两瓶三年的陈酿。“我们这个酒,香味是不会飘出杯口的,就是我们一桌人在喝酒,有人突然进来,也闻不到酒味,喝起来才香。”给客人倒上一杯酒,何奥开始讲自己的酒经,一面频繁敬酒,一面却劝客人慢慢喝,自己的酒杯却不经意间已经见了底。酒度数不低,入口却容易,口感醇净,香气优雅,倒是不上头的。何奥有更宏大的想法,他在永州江华寻了一个岩溶地貌的岩洞,在江华生产浏阳小曲,洞藏。准备扩大生产,将作坊开到江华去的何奥,却也并未打算将酒在市场上售卖,“还是采用预订的方式,我帮他存储”。何奥似乎并没有振兴浏阳小曲的野心,不过,有人在坚守,在传承,总归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益阳小曲

私家酒坊填补了人们对小曲的怀念

益阳小曲的消失远比浏阳小曲彻底,似乎,益阳小巷里遍布的私家酒坊,很快填补了人们对于益阳小曲的怀念。“益阳小曲好喝,62度,够劲,比市场上价格上千块的白酒都好,我喝不惯外地的酒。”12月1日,在益阳大码头遇见76岁的谭志宏,是不多的对于益阳小曲有深刻印象的人。他是个喜欢喝酒的人,在益阳小曲退出市场之后,他更多地购买当地的散酒,“不过,很难找到那种味道了,而且现在的作坊假酒多”。站在大码头上,老人跟我说起清朝时大码头酒厂富商徐志潭用益阳小曲,酒洗码头的故事。故事未必可信,倒是可以窥见当年大码头的繁华和酒业的兴盛。如今码头成了风光带,只剩下一座写着大码头的牌坊,河边属于拆迁区,拆得七零八落,甚是荒凉,几个勇士在河里冬泳,成了唯一的一处生机。

曾经的益阳市酒厂在会龙路上,这里曾经是工厂的聚集地,在工厂陆续倒闭后,街道两旁的店铺就被算命先生们占据,有的甚至挂上周易八卦研究会的牌子。算命的先生算不出下一个顾客何时光临,索性在店铺里打起盹来。

酒厂早已经被拆除,工人们忙着施工,建起新的房屋,这个建于1952年酒厂的历史和曾经的荣光,很快被淹没了。“酒厂的职工都搬走了,这个防空洞就是他们的酒窖。”60岁的吴秋林是益阳米厂的职工,几年前被工厂买断,午后总在街上走走,回味往日的时光。他在米厂时,是米厂酿酒车间的一个班长,“不过,我们酿的酒跟益阳酒厂的不一样,我们是窖池发酵,他们做瓶装小曲,我们做散装酒”。在他的记忆里,米厂酿酒,光是酒曲,就变过好几次,“开始是麸曲,后来改成药曲,再后来成了高产曲”。吴秋林也说不清米厂做的是大曲还是小曲,“我们叫作纯粮白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是排队买的”。

吴秋林参观过益阳市酒厂的生产车间,“他们是以高粱、粳稻为主,用当地的药曲,小缸发酵,蒸馏后,在防空洞里存放,要放上一两年的时间,属于米香型白酒”。在他的味觉记忆里,益阳小曲虽然度数高,却比米厂酿的酒柔和、爽口。吴秋林热心帮我打听到了酒厂的一个老工程师,“以前住在我们这边,88岁了”。他约我第二天一同前往探望,只是,他很快又得到消息,那个老人去年已经去世。“前两年,人还很健朗啊。”吴秋林感慨起来。

益阳市酒厂消失了,曾经的“益阳小曲”也无处找寻,小曲酒在益阳却依旧兴盛,私人的酿酒坊,几乎在每天小巷子里都会不经意遇见,高粱酒、米酒、包谷酒,明码标价。这些乡间的小曲,没有勾兑的工序,人们却有调剂酒味的方式,泡入枸杞、人参,或者杨梅、枇杷,让小曲酒变得丰富起来。


上一页  |  下一页2 / 2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