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小村故事"⑪丨万子湖村:"天吊村"逆袭"绿富美"

[来源:华声在线]

万子湖村:“天吊村”逆袭“绿富美”

——“小村故事”之十一

9月21日,整洁漂亮的沅江市琼湖街道办事处万子湖村。廖文 摄

湖南日报记者 苏莉 通讯员 廖文

烟波浩渺,白鸟悠然。初秋时节,乘坐游船饱览洞庭秋色,不失为一种雅兴。在沅江市琼湖街道办事处万子湖村,南洞庭湖湿地旅游方兴未艾,或将成为这个昔日小渔村的新兴支柱产业。

10月11日,记者造访万子湖村,万子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易介华邀请记者登上古香古色的游船,兴奋地说:“今年国庆长假接待游客8000多人次,收入40余万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两番,我对未来前景十分看好!”

年过半百的易介华,从小在南洞庭湖水里泡大,十多岁就开始打鱼,对每一种鱼的习性都了如指掌。十年前,洞庭湖渔业资源减少,易介华带领三支专业捕捞队,七八十个渔民,转战内陆开拓渔业捕捞市场,凭着过硬的捕捞技术和一股不服输的闯劲,把渔网从鸟语花香的洞庭湖畔“撒”到了冰天雪地的黑龙江,不但自己年收入过百万,还带领捕捞队员们个个勤劳致富。

去年,看准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易介华和几个村民一起,投资2000多万元,成立了万子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开发精品线路,打造乡村旅游、渔业文化和南洞庭湖湿地风光有机结合的特色旅游产业。

从地道渔民,到发展专业捕捞队,再到旅游产业带头人,易介华的奋斗经历,正是万子湖村这些年来从“天吊村”逆袭为“绿富美”的缩影。

万子湖村位于沅江市东郊、南洞庭湖畔。上世纪90年代前,渔民居无定所,水退洲上住,水涨船为家,被称为“天吊村”。随着省委、省政府实施渔民解困工程,划出400亩湖洲地建房,万子湖村渔民告别了以船为家的日子。

渔民上岸定居,住房的问题解决了,可每户分配完宅基地后,村里再无多余土地耕种,发展面临难题,“转型”成为摆在万子湖村面前的迫切命题。村支两委带领村民,上下一心,以敢闯敢干的魄力,积极转产转业。

坚持产业开发与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培育主导产业,万子湖村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成立远征捕捞专业合作社,12个捕捞大队征战全国17个省市区,每年“捞”回捕捞服务费6000万元以上,解决本村渔民80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兴办渔网、电子、服装等规模工业企业6家,工业年产值近2亿元,其中仅渔网公司就安置本村渔民800多人,人均年增收4万多元;成立蔬菜合作社、运输大队、旅游公司等,拓展发展后劲。

“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很少,村民都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万子湖村党支部书记边建辉自豪地透露。除了扶持支柱产业,万子湖村还通过合理开发湖洲,增加集体收入。4000余亩湖洲种植芦苇、经济林等,每年为村集体增收数十万元,成为村里的“绿色银行”。2016年,万子湖村集体收入达120万元,全村年人均收入近4万元。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变迁,今日,万子湖村已经发展成为集“环保、富饶、美丽”于一身的生态新渔村,村级经济实力在益阳地区跻身前列,先后被授予省级农村建设示范村、生态村、“两型”示范村、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等称号,成为名副其实的“绿富美”。

产业活了,村民富了,生活美了。万子湖村高起点编制生态建设规划,把全村划为生态功能区、产品功能区和人居保障区。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村里广播站、阅览室、体育场、“农家书屋”和文娱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

记者漫步万子湖村,但见干净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一栋栋两三层的白色小洋楼掩映在葱茏绿意之中,房前屋后停放着小汽车或摩托车。站在全省最大的村级休闲广场放眼望去,整个村庄静谧安详,秩序井然。

■记者手记

变化的时代,不变的信念

苏莉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20多年前,万子湖村靠水吃水,过的是“竭泽而渔”的日子。今天,万子湖村依然靠水吃水,却过上了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原本资源匮乏、基础薄弱的“天吊村”,靠什么逆袭成为“绿富美”?

村民说,感谢党的好政策,也搭帮有了好的领头雁,选对了路子。

1991年,村民心目中的能人边红德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在村民大会上郑重承诺:“经济发展,村民富裕,社会稳定,乡风文明,这就是我们村班子的奋斗目标。”此后的20多年,他带领村支两委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个诺言。

现在,接力棒传到了边建辉等新一届班子手上。采访中,边建辉说,村支两委坚持“三个一”的信念:“听一个人的话”,就是听党的话;“为一个人做事”,就是为渔民做事,渔民的利益重于一切;“经营好一个家”,就是万子湖村这个家。

20多年来,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不变的是信念。

相关专题:喜庆十九大——“小村故事”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