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里,远航

[来源:华声在线]

记者 张颐佳

沿湘江一直往北,过了绕城高速不远,可见三个红色大字“长沙港”。远处忙碌的塔吊,进进出出的货车,都透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不走近长沙港,不知她昔日的繁华,不聆听长沙港,不懂她涅槃的阵痛。时运轮转,再沐春风,长沙港正开始新一次的远航!

28处码头绘就的湘江盛景

人类总是傍水而居,座座城邦炊烟袅袅,渔舟唱晚,老长沙昔日的盛景莫过于江岸吧。女人们在江边浆洗,男人们在码头劳作,商人们在船岸间穿梭,长沙的米市、鱼市声名远播。哺乳长沙人的母亲河湘江,民国时逐渐繁盛起28个码头,北粮码头专泊粮船,木码头专泊竹排、木排,善兴码头专供起运食杂水果,甚至还有天鹅庙、潮宗门、西湖桥三个专门的“粪码头”。职责细分,功能俱全……

1949年8月10日,长沙港的前身军管航运处成立,多年来各自形成的码头有了官方归属。从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长沙港”从省管到市管,从最初的运输功能,到港口机械、船舶制造、船舶修理,一步步繁荣发展。1959年,时称“长沙港务局”使用空气吸力起谷机,为全国内河港口首创;1974年,组建了机械作业线;1984年1月,长沙港正式建起“长沙轮船客运站”,每晚7点有一班船,能载两三百人顺江而下,次日清晨可抵岳阳城陵矶港,“一票难求”的盛景可见当时长沙港的繁华。

告别“十里港区”的难忘岁月

1990年后,经过40余年建设的新中国在铁路、公路建设上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当众多桥梁飞架南北东西,极大地缩减了陆运的时间。

现任湖南长沙新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辛华1991年参加工作。他回忆说,当时正是长沙港的矛盾凸显期。“随着客运的削减,货运的大量分流,造船业务、修船业务渐渐难以为继。加上城市的发展,原码头所在的南门口到潮宗垸等多处成了城市中心,大货车进出不便,散货无处堆存,将近9000员工面临着下岗失业。”1994年,省市政府痛下决心开始橘子洲拆迁,同时也拉开了老港拆迁安置的序幕。当时负责拆迁的老同志陶国卿回忆说,长沙港的拆迁算是全市最大的拆迁户,也是跨越时间段最长的拆迁,几千职工的牺牲和理解助推了城市的发展。

十几年中,长沙港累计安置拆迁户1500余户,拆除房屋、土地25万余平方米,南湖港、西湖港、金华殿、橘洲船厂等均在拆迁中纷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随着2003年湘江大道二期建设,曾经繁华的“十里港区”彻底从市中心的版图上消失,企业也逐步完成了新一轮改制。

“通江达海 物流全球”的水路网络

2001年,几经斟酌,长沙新港选址于当时的开福区霞凝乡。市政计划分一、二、三期概算总投资11.75亿元,建成千吨级泊位14个,港口设计年吞吐集装箱38万标箱,杂货210万吨。

26年,于历史的长河不过一瞬,而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定是最美好的时光。拼搏过、痛苦过、彷徨过……追忆起和长沙港一起成长的岁月,辛华感到“五味杂陈”,不过他很高兴地告诉我,他终于又和长沙港一起走进了春天。

“暖春”是从2014年开始的。随着钢铁、粮食、重金属等越来越多的大宗货物价格的细分化和透明化,按照1︰2︰10的水运、铁运和公路运输价格,具有明显运力和运价优势的水运再次获得青睐。2016年11月,长沙港单月货运超33万吨,单日运量超1.7万吨,刷出了建港以来的历史新高。钢铁、散粮饲料、矿石、汽车零部件……成批地吞吐于长沙港。

如今,长沙港作为我国28个内河港口领航者,已经建立了7条国际集装箱内支运输线,数十条国际航线,每周有40多个进出口国际集装箱航班,通过湘江入长江到上海转运世界各地。港口、铁路、公路、机场,在如今的金霞经开区形成了极好的多式联运。加之海关、检验检疫的“一站式”进驻,长沙港已成为我省“通江达海 物流全球”的外向型经济平台。码头货场,钢材、矿石成片堆有三四层楼高,码头边成排的起吊机如同钢铁巨人上下奔忙。

靠在码头调运钢材的“船老板”老袁是从江西来的,刚到城陵矶打了个来回。他信心满满地说:“我的船长88米,满载可承2800吨,以我多年的经验,我和伙伴们都看好长沙港。”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